《易·系辭》中說:“安土敦乎仁,故能愛。”
人們依賴土地,用它種植百谷,生養牲畜。
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以此為起點,用希望與信念,將泥土變為瑰寶,創造出了輝煌不朽的中國陶瓷文明。
而陶瓷,也從最初的滿足生活需求到演變為一種藝術形式。
它的發展,更像是一篇鴻鵠巨制,它以泥為線條、青釉作彩,經由歷代巧匠逐一添筆、填色而完成。
中國陶瓷更是跨越千里,成為引領歐洲貴族的審美趣味。
它們收藏于世界各地最宏大的博物館,與人類最杰出的藝術品共聚一堂、分庭抗禮。數百年間,不論地域、文化、種族,無數人都為之傾倒。
始于土,成于火,瓷比玉,寧碎不折,說的就是瓷器的品質。
它們經火而不開裂變形,入土千年而不朽不銹。
很難想象,這些不過是匯聚土與水的東西,經大火淬煉后,居然鳳凰涅槃般,兼具玉石的光潔,以及泥土的芬芳。
進入現代社會后,隨著陶藝技術越發成熟,陶瓷不單單被用于家居產品,更是搭乘科技的高速列車,以耐磨、抗腐蝕的卓越性能,被廣泛應用于實驗室臺面、地面。
如此,自然與雕琢,松弛與精準,柔美與實用,這些對立特質,在相輔相成中,締造陶瓷的多種可塑性,承載著現代人的智慧與汗水,繪制著跨越時間、跨越文化的長軸畫卷。
注:文中圖片都來自于故宮博物院,若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